发展规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发展规划 >>正文
金融助推城市建设与治理
录入日期: 2024-02-28
来源: 市发改委          点击量: 496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要深化对金融工作人民性的认识,将金融资源更高效地配置到城市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更好服务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治理。

 

城市高质量建设和治理的形势要求

 

  一是统筹人本与物本的关系。人的问题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2013~2022年,我国常住城镇人口从7.3亿增长到9.2亿,年均近1400万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但2022年我国常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绝对差距为17.52个百分点,较2011年的16.5个百分点有所扩大,约2.5亿人没有真正实现市民化,这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内需主导的国内大循环构成制约。当前超大城市中未落户的常住人口仍面临教育、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均等机会不足问题,须高度重视对新市民的金融支持服务工作。

  二是要统筹增量和存量。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人口总量提前达峰、迎来增长拐点,人口结构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特征,人口区域分化重组、极化与衰减并存,总体迈入了结构调整新常态,客观上要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彻底摒弃以规模取胜的城市“摊大饼”发展模式,构建全龄友好型城市。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城镇化率到70%左右时城市更新成为重要内容。面向2035年,突破性的技术变革将对城市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将会出现区域经济分化重组、城市发展动能梯度扩散、城市间扩张与收缩加剧等态势。我国城镇化转向存量优化、存量挖潜阶段,势必带来城市管理模式、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文化形态的根本变化。

  三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0年底我国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占国土面积的0.18%,承载了20.7%的人口总量和33.1%的经济总量。人口经济高度密集的城市一般战略地位重要,综合运转系统复杂,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集聚,城市风险防控压力不断凸显。同时,暴雨、洪水、干旱和风暴等极端气候及突发自然灾害增多,对城市运行、能源供给、交通运输造成较大影响,也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评估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要统筹建设与治理。城市治理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是起点,城市治理是日常。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公共服务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水平有待提升,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和城市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仍需拓展等问题。为此,需要在高质量建设城市的同时,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五是要统筹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一般经验表明,当服务业占比达到70%、城镇化率达到80%时,城市碳排放开始达峰并持续下降。当前我国八成以上地级市仍处于城镇化中期、大多数城市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较高,统筹绿色低碳和经济社会发展难度较大。绿色金融体系处于建设初期,城市低碳能力建设提升面临较大挑战。

  六是要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当前我国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的4倍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5∶1,高于不少发达国家,城乡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距,一些乡村出现人口持续流出、文化传统遗失甚至衰落凋敝等问题。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此应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以县域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金融服务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短板

 

  一是面向新市民的金融供给服务仍存障碍。我国已进入城镇的新市民群体高达1.33亿。这部分群体流动性大、就业创业能力较缺乏,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难度大、产品设计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培训等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导致针对新市民群体的特色金融产品和保险服务不足。当前新市民在获得普适性金融供给服务方面仍面临障碍,新市民人力资本再提升、融入城市生活等需求尚未有效满足。

  二是金融支持城市更新投融资撬动投资动能力度不够。传统融资模式主要面向传统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与城市更新项目资金需求大、周期长、轻资产重运营、部分公益和准公益类属性强的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尚在探索期,债券融资总规模较小,设立专项城市更新基金的城市不足10个,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公募基金REITs等在城市更新领域鲜有成功案例,社会资本参与度仍待提升。有的金融机构对城市更新盘活优化存量资产、促进城市发展转型、带动有效投资的认识不足,存在“城市更新等同于债务新增”的片面认知,影响了城市更新投融资可持续发展。

  三是绿色韧性城市建设金融支持能力不足。我国绿色金融工作深入开展,已初步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但面对气候变化新要求,存在绿色融资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健全、数据和信息披露不透明、城市巨灾保险覆盖普及率低、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不足等问题。比如,绿色融资标准和认证体系不统一不健全,缺乏规范的气候数据披露要求,难以前瞻评估气候风险对投资组合的潜在影响,制约了金融对提高城市气候适应性设施建设的支持。

  四是支撑高品质城市建设和治理的金融工具有待丰富。在支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普惠性有待提高,产品和服务亟待多元化。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民生设施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总体仍需增强。城市科技金融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面临评估难、变现难、风险控制难等问题。在城市治理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服务面临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和信息泄露等风险。

  五是金融供需城乡区域不平衡制约经济循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当前,我国城乡间、区域间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发展仍不平衡,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优质大型金融机构总量偏少。城市群、都市圈内的跨行政边界的金融供需存在空间不匹配问题,金融政策协同度和一体化水平仍需提升。据估算,2023年大湾区跨境小微企业贷款缺口约为其总贷款需求的40%。

 

对策建议

 

  增强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能力,助推人口市民化进程。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要加大对吸纳新市民较多区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特别要关注新市民就业创业领域的金融产品供给。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增强流动人口家庭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金融服务供给。优化信贷产品服务,加大对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制造业等行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在改善新市民住房安全等方面增加合理的金融支持渠道。加大新市民技能培训、健康保险、子女教育和托育等领域的金融创新。

  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优化城市金融产品供给和服务。发挥城市金融发展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引导作用,将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社会总体效益最大化。做好对人口高密度聚集区域托育机构的金融服务,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责任险和意外险业务,为学龄前儿童教育抚养解决后顾之忧。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开发具备较强养老功能的金融产品。加强对家庭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基层社区老年养护服务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融资支持和保险保障。

  聚焦城市高品质建设和高效能治理,针对性完善金融支持举措。加强城市更新金融支持,加大商业金融机构城市更新专项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比例,提供扩大授信、延长期限、优惠利率等支持。鼓励银行机构增加对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支持力度。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助力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托育、家政、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有效金融供给,支持金融服务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数字化智慧化治理平台建设。助力先进制造业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以城兴产、以产聚人。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提升金融服务的平衡性协调性。因应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发展水平,针对主导特色产业加大金融服务扶持。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发展绿色产业。针对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重大区域战略支撑城市,都市圈中心城市、战略大后方地区城市等前瞻性部署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县城建设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城乡水电路气热、污水垃圾处理、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助力提升城市绿色和韧性发展水平。加大银行保险机构对城市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和低碳建筑、装配式建筑及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等领域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发展气候保险和可再生能源融资,促进能效信贷、零售类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妥善开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加强碳金融业务模式研究。鼓励支持完善城市防灾空间格局、构建全民防灾抗险体系的金融保险支持服务和产品,完善巨灾保险试点和补偿机制,支持打造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严守风险底线,避免城市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

  (作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 连欣,本文发表于:《中国金融》2024年第2期)

 
主办单位:秦皇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网站地图
联系地址:秦皇岛市海港区翠岛大街1号 联系电话:0335-3662700
Copyright 2010-2015 QinHuangDaoFagaiwe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冀公网安备 13030202001996号 冀ICP备11000529     安全检测     网站识别码:13030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