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以“三重四创五优化”为抓手,持续推进优化经济结构工作,扎实推进协同发展,多点发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大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推进重点项目工作,深化产业创新,强化交流合作,深入挖掘本土企业改造提升、扩容提质潜力,实现双向发力、多向储备,围绕打造“532”现代产业体系和六大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重型装备、粮油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生命健康)以及两新一重、民生补短板等领域谋划、储备、入库一批项目。
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任务,逐项拉出工作清单、层层压实责任。积极组织申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帮助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筛选推荐本征晶体光刻等级氟化钙光学晶体研发及产业化等6个高技术项目申报省预算内补助资金,目前4个项目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并公示,总投资1.76亿元;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组织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
加大规上服务业企业培育力度。加强对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入统工作的指导,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关于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问题协调等措施,培育更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积极推进我市的智慧物流园区(港口)建设和京津冀协同下的“一键通”大宗干散货智慧物流示范工程、天晖金宝智慧物流平台、临港智能冷链物流供应及农产品加工园区等项目列入省智慧物流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2)建设。
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组织开展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央引导地方项目、省自然基金项目的征集、申报,组织各高校院所、各企业填报了30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截至目前,省财政厅、省科技厅下达科技奖励、县域科技创新、科技特派员、孵化器等资金1181万元。起草《生命科学院园入驻项目退出管理办法(草稿)》,制定入园项目的退出条件和工作流程,并收集入园企业人才住房需求,为入驻生命科学园企业预留人才住房,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锦绣路、赤洋路项目、滨海新大道南延伸等道路工程进度。加强与中央、省和北京市沟通对接,紧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方案、疏解项目清单及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制定情况,扎实做好承接工作,中关村生命园昌黎科创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扎实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生态等领域重点合作项目落地见效,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